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對于不同規模的機場來說,若能在產品品牌及系統上找到合理的搭配,以機場的行業地位,都應該有良好的系統效益,但現實并非如此。“重硬輕軟,系統效益薄弱”是眾多行業人士對機場安防的看法。
究其原因,首先是建設方與使用方二者剝離的現狀。目前機場安防建設的話語權并非掌握在機場運營管理者的手中,尤其是新建機場的安防建設,民航局居于主導地位。而作為統領角色的民航局,多是從監管角度出發,要求機場設置視頻監控、門禁、周界、防盜報警系統,至于安防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如何聯動、如何配合,統領者的民航局顯然無法有深入的體會。
而后來到機場安防的主要角色——廠商。在廠商紛紛提出行業解決方案的今天,廠商若能深入機場業務,深層次的提出配套的解決方案,也能提升機場安防系統效益。但廠商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上,多只是宣傳自己的產品,難以跳出利益圈子,全局看待系統整體發展。首都機場安保公司副總經理呂海峰談到:“廠家更多的是提供維保,而如何讓廠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讓廠家幫助用戶調整和完善,在這方面上廠家和用戶雙方的契合度并不高。”
超脫一己之見的廠商難尋,要達到良好的集成效益,還是需要站在第三方立場,具備優秀的設計研發力量的集成角色。但談到機場,眾人想起的大多是幾個精于機場業務的廠家,而集成商的角色在機場領域中并不為人所熟悉。筆者梳理機場安防建設流程時發現,機場的安防系統設計基本由設計院完成,集成商在機場中更多的是扮演一個工程商的角色。而設計院在弱電安防這塊不太深入,因此基于機場實際運營中的人流變化、突發事件等問題,安防系統要如何加以配合設置,設計院能力有所不及。
建設方與使用方不同、廠商與用戶不對接、設計院與用戶不熟悉,機場安防建設過程中多處剝離,因此盡管機場位于安防高端,卻未能有良好的系統效益。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