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近日,上海市黃浦江上游發現大量死豬,初步推測源頭為上游的浙江嘉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2日下午3點,全市已累計出動打撈船只233艘,共打撈死豬5916頭。考慮到死豬腐爛污染黃浦江水源的可能,打撈和水質監測工作仍在繼續。死豬部分來源于嘉興,大量死亡原因尚在調查中。生豬養殖在我國各地區比較普遍,大多數屬于私人養殖,那么養殖安全是否保障?中國安防展覽網記者搜集各地、各類養殖安全防范技術,一下為您展現。
生豬養殖
黃陂:“電子眼”監控生豬養殖
只需對著電腦,就能監控全區45個大型生豬養殖小區的生豬飼養狀況。今年以來,武漢市黃陂區把電子眼裝進了豬圈里。不久前,中國電信武漢分公司與黃陂區畜牧部門試點合作建立“生豬生產防疫網絡信息平臺”,以提高畜禽養殖小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動政務辦公和行業管理信息服務電子化、網絡化。專家介紹,因生豬養殖小區都實行封閉管理,人工“查房”容易從外界帶入病菌,造成疫病監控難等問題,通過互聯網全程視頻監控,可以有效防止重大動物疫病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
據了解,“生豬生產防疫網絡信息平臺”是以電信光纖網絡作為監控視頻傳輸載體,對在黃陂區畜牧局下屬的45個大型養殖小區進行遠程視頻監控監管,并可與下屬4個二級單位、18個獸醫衛生防疫站進行遠程視頻會議,提供綜合傳輸處理數據、語音、文字、圖表、動態圖像等多種業務。
通過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飼養員可以通過監控客戶端實時預覽豬舍監控圖像,了解生豬、種豬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同時避免人工查看時可能引起的交叉感染。同時,通過互聯網可以對外地客戶提供實時預覽功能,專家通過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對養殖小區提供遠程指導和診療。
重慶:豬舍實行遠程監控系統
數字化的養豬場內,電腦自動喂食,自動判斷喂食數量和種類,豬兒還可以聽音樂……而在離各種家畜養殖場數百公里外,專家還通過高清攝像機進行遠程診斷與監控,做到早發現、早預防,降低養殖風險。
動動鼠標,看看顯示屏,專家遠程監控變成現實。在市畜牧科學院的遠程診斷與監控中心看到,墻上的一塊大屏幕一次可以同時看到四個視頻畫面,每個畫面的右上角,都標注了監控位置。
通過這樣的信息技術,遠的地方離榮昌有幾百公里,卻能在遠程診斷和監控中心隨時看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這一平臺,專家可以快速地對養殖場的狀況進行診斷與實時監控,預防可能發生的養殖風險。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清晰的畫面與采用了更為先進的信息化設備有關。據了解,每個監測點都設立了專門的診斷室,采用的是720P分辨率與18倍光學變焦的高清網絡攝像機3~10臺,并通過光纖專線保障圖像傳輸質量。
臨沭:監控系統助力電腦自動化養殖
臨沭朱倉農民陳秀玲通過電腦監控系統,實時監控豬欄豬兒們的情況,只要他輕點鼠標,機器就會自動完成添飼料、加飲水、溫度調控、空氣流通、糞便清理等繁瑣的養殖程序,這套微電腦自動化養殖設備不僅節約人力,還可避免人工飼養過程中的病毒攜帶和對豬群驚嚇減產難題,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和陳秀玲的生態養豬場一樣,該縣玉山、青云、南古等鄉鎮的二十余個養殖場都實現了養殖電腦自動化。
水產養殖
錫山區:物聯網智能控制養魚場系統
農業物聯網技術有利于節本增效,在現代化養魚場中也發揮著高效的作用。國家級無公害綠色水產品“甘露牌”青魚的主要產地錫山區圩厙村,水產養殖面積2100多畝,全村有100多戶人家從事水產養殖,水產養殖的收入占全村農民總收入的50%以上。村里投入100多萬元在全市率先把物聯網技術應用水產養殖業,24小時對水產苗種繁育階段的水溫、pH值和溶氧量等進行實時監測預警。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及時自動處理或通過短信迅速通知相關人員。據測算,使用物聯網智能控制管理系統養魚后,可節本增效20%左右,畝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極大地提高了漁民收入。
天津:引入國內首套水產網絡監控系統
日前,天津濱海新區率先從瑞典引進的國內首套水產養殖網絡監控系統投入使用。該套遠程控制設備實現了“遙控”養殖,不管人在何處,只要用手機就可以控制養殖場電磁閥的開閉、風機的轉速,并調節水溫、鹽度、水流速等各項指標。
據了解,該套設備通過裝載手機SIM卡實現通訊功能,如果設備監測到水溫、鹽度超出預設范圍,設備除進行自動調節外,還將及時向工作人員發送短信進行報警。工作人員收到短信報警后,可以通過手機登錄設備控制系統,在線監控各項養殖指標,并遠程操控硬件設備,對水的溫度、鹽度、流速和溶解氧量等關鍵指標進行手動調節。通過遠程監控,工作人員無需實時在崗,并且僅需2-3人就可以管理偌大的養殖車間。
湖州:遠程控制系統入駐水產養殖
水產養殖即將步入遠程化控制時代,浙江湖州首個水產養殖遠程控制系統試點在吳興區八里店鎮路村浙江設立。據了解,通過遠程控制系統,可實現對試點魚塘的實時監控。360度探頭、水下感應器、養殖設備、設施控制器、數據線、互聯網服務器及終端應用使得魚塘溶氧量等各項數值能快速反映在基地操作室電腦上,一旦超出標準區間,魚塘設備就可自行啟動實現增氧、溫控等工作。
據介紹,該系統是由市農業部牽頭建立的,同時湖州師范學院信息與工程學院及一家上海信息科技企業提供了相關的技術支持。據悉,通過遠程控制系統平臺,養殖戶還能實現遠程巡視、遠程咨詢、電子商務、農資配送等一系列功能。
無錫:水產養殖實施智能監控
9月15日消息,近日,由無錫移動宜興分公司、江蘇省農委、科技廳和中國農業大學一同合作建設的水產養殖環境智能監控系統經過兩個月的試運行,收效明顯。該系統在鵬鷂生態農業養殖基地上線,養殖水域超過百畝,試運行期間,蟹、魚苗的活性、存活率和畝產量都相對增長了10%-15%,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該系統實現了圖像實時采集、無線傳輸、智能處理、預測預警、信息發布和輔助決策等多項功能,系統使用著可用系統實現數據的無線遠程采集,并設定溶氧量、PH值、水溫等參數,并實現設備自動智能調節,使魚苗等始終生長在最優環境中,從而達到高產、增收的目的。系統在增產增收的同時大大降低了養殖戶的勞動強度,受到普遍歡迎。
肉牛養殖
RFID技術引領肉牛養殖進入“芯”時代
我國是世界第四大牛肉生產國,從相關資料得知,我國現有牛存欄頭數1.38億頭,牛肉產量達到675.9萬噸。但牛肉人均產量只有4.3千克,低于世界平均9.8千克的水平。在國際貿易中,我國鮮凍牛肉出口比重還很小,僅占世界貿易量的1%左右。牛肉的出口被發達國家壟斷,我國在出口方面則一直處于弱勢。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肉牛業實際上還處在初級階段水平,特別是在生產水平、疫病控制、肉產品安全方面以及高效牧場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成為中國肉牛業發展以及打入國際市場的瓶頸因素。
山西某肉牛養殖場提出的“RFID肉牛養殖管理系統”是利用RFID作為信息載體,并依托網絡、系統集成及數據庫技術,在牛養殖場范圍內建立一套信息化平臺,實現在整個產業鏈中從飼料、養殖、防疫一直到銷售終端的每個環節進行全程記錄。同時,相關部門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實現對產業鏈的各種活動進行有效地查詢和監管,并及時準確的進行數據統計。
系統構架:系統由養殖管理中心、養殖場管理子系統、通道管理系統、監控管理系統、養殖人員管理系統組成。中心建立大型數據庫,每個子系統與中心進行網絡連接并實現數據共享。
系統內容:包括肉牛電子標簽、射頻識別裝置、計算機網絡和應用軟件4個部分。結合我國肉牛養殖的實際情況,經過多項成功案例實踐,山西正大為RFID肉牛養殖管理系統量身打造了配套硬件設備。設備包括134.2KHzRFID低頻動物生物玻璃管標簽(產品型號:C112004)和134.2KHz低頻手持式動物RFID閱讀器(產品型號:222005)。先在每頭牛的身上注入這種玻璃管標簽,再通過與其匹配設置相識別的低頻手持式動物RFID閱讀器,結合已建立的能夠監控與調控的后臺管理軟件系統就可以實現對牛場里的每頭肉牛進行全程監控和定位跟蹤。
結語:
“黃浦江死豬”不是一個單獨的事件,它所折射出的種種問題,與塵霾壓城、“癌癥村地圖”和土壤污染一樣,事關信息公開、利益關切、公眾參與、輿論監督、政府責任,是這個社會在改革深水區所要面臨的一系列考驗。在事件發展為社會輿論的之前,養殖安全是養殖戶門進行的第一道安全門檻。安防監控、物聯網、射頻識別技術等安全防范技術為養殖安全撐起安全保護傘。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