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地處北京西三環中路的首都師范大學主校區,原先的安防監控中心設在辦公樓內的一間小房間內,監控設備既少且舊。學校保衛處副處長程詩敏告訴記者,以平安校園創建為契機,學校專門騰出一棟小樓給保衛處,并對安防技術設備進行了力度較大的改造。
在首都高校中,在安防技術改造升級上舍得投入、成果最明顯的高校當屬北京工業大學。學校先后投入2300多萬元,對安防設施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改造升級,并在部分學生公寓安裝了智能人臉識別系統。該系統通過準確捕捉人臉,可對可疑人員設置黑名單比對報警。
鼓勵創新,提升安全管理效能
地處北京望京地區的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校園面積較小,唯一的學生公寓是一幢16層的高樓。在平安校園創建中,學院探索出物業公司服務與學院監督相結合的學生公寓安全管理模式。
走進學生公寓大門,右側的會客室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公寓管理服務中心的單淑云大姐很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設立會客室的目的是出于安全考慮,在禁止外來人員進入公寓的同時,也滿足了學生親朋好友會客的需要。”
在公寓里,記者還發現了一些強化安全管理的細節,比如,在每層樓的公共洗漱間都安裝了大功率的電源插座,既能讓學生用上電吹風,又能有效禁止他們在宿舍內用大功率電器。
不過,最能體現學校安全管理理念的,還是學校的一項制度創新,就是輔導員入住公寓值班制度。公寓七層正對著電梯口的4個房間就是輔導員的宿舍,學院每個系都安排一名輔導員入住學生公寓。
法律系的胡劍已經當了7年的輔導員,由于經常在學生公寓住,學生們都叫他“胡老大”。前幾天,胡劍發現一名學生因失戀情緒低落,他和系里的黨支部書記一起和這名學生談心,還拉著這個學生與他一起做事務性工作,不經意間解開學生的心結,最后,這名學生終于走出失戀的陰影,重新振作起來。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創新之舉正是北京市在高校平安校園創建中大力倡導的結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把管理創新作為創建平安校園工作的靈魂和主線。”唐立軍說,“為此,我們在基本標準150分之外,附加了10分作為特色創新工作加分。”
正是在政策引導下,平安校園創建啟動兩年多來,一批安全管理的創新成果在高校誕生。比如,北京林業大學注重與公安、消防、交通、城管等執法部門的溝通配合和有效聯動,聯合采取行動,共同維護校園及周邊的安全秩序。
有一段時間,北林大西南門外小商販長期占道經營,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生活秩序。學校以平安校園創建為契機,與學院路街道綜治辦、城管、派出所等部門聯合開展清理行動,終于消除影響學校安全多年的頑疾。
再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保衛處于2010年11月在全國高校保衛系統中率先成立了實體性的服務中心――戶政報警服務中心。中心集綜合值班、校園110報警求助、戶籍管理服務、機動車停車證辦理、民警工作室等功能于一體,可以為師生提供更規范化、專業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的服務。
全員參與,構建長效安全機制
“平安校園創建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能簡單視之為保衛部門和學工部的事。”唐立軍說。
為此,北京市要求高校發動全員參與,各部門、各院系相互配合,協調一致,不斷鞏固完善全校上下聯動、左右配合、齊抓共管的安全工作體系,構建長效的安全工作機制。
在北京高校中,首都師范大學的多校區辦學實際,給學校的安全管理帶來不小的挑戰。為此,學校在平安校園創建中,大膽探索形成了“垂直領導,區域管理,聯席共建”的多校區安全工作模式。通過“垂直領導”,學校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保障有力、上下有機聯動的安全工作模式。
“我們在各分校區都設置了綜合保衛科室或安全管理辦公室,承擔校區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程詩敏說,“各校區與校區內院系、單位、后勤等各部門,每學期初召開聯席會,對校區內安全保衛工作進行協調部署,初步形成了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校園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在首師大,能體現學校全員參與安全管理的做法還有,學校通過多年努力構建的“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學生”五級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機制。生命科學學院大三學生郝夢迪對記者說:“大學的安全管理最核心的是關注學生的健康,我們學校在這方面的確抓得挺扎實的,像我這樣當過心理委員的學生,每個班不止一人。”
與首師大一樣,北京青年政治學院也發動學生參與到校園安全管理中,學院通過勤工助學的形式,組建了大學生治安服務隊,每天晚上對學生公寓各樓層進行安全巡查。同時,還組織學生公寓安全志愿者隊伍,通過開展“學生公寓安全志愿者”活動,在學生公寓各層招募安全監督員,配合物業、學校做好公寓管理工作。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實施“千名宿舍長培訓計劃”,每年對學生宿舍長進行輪訓,培訓分制度規定、工作研討、拓展訓練、自救互救、心理健康等五個單元。通過培訓,宿舍長能積極參與宿舍安全管理,并帶動其他同學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唐立軍在總結高校全員參與平安校園創建工作時說:“高校要盡一切力量把廣大師員工中蘊藏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到創建平安校園的實際行動中來,讓這項工作為最廣泛的師生所支持、讓最廣泛的師生所受益。”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